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报告 > 正文

北京榜样人物故事 | 喻中升——执着治沙的退休检察官


记者: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喻中升是一名退休检察官,他与新中国同龄。在职时,他查处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故类渎职犯罪案件,曾经获得“全国模范检察官”、“全国十大政法英杰”等荣誉。喻中升曾经患过肝癌,做了肝移植手术,他一直觉得自己因此获得了第二次生命,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还能够做点什么。2010年退休后,他来到了自己曾经插队、教书的内蒙古正蓝旗,看到眼前的场景,他决定倾尽所有,回乡治沙。
 
喻中升:以前那都是水草丰盛啊,水库啊,挺好的地方,现在是一片荒漠,全都是因为过度地放牧沙化了。当时我就决定还是去那治沙,通过我们的行动去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,又能够启发人们对事业啊、对自己家乡变化的这种观念的改变。
 
 
记者:喻中升曾在这里插队、教书整整10年,把这里视为自己的“第二故乡”,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感。尤其是他回忆到自己当知青时和当地老乡们在一起的日子,几次哽咽到说不出话。  
 
喻中升:世界观的形成啊变化呀、自己的学识啊,等于是都是内蒙培养的,你说知识青年下乡艰苦,我觉得一点儿不苦。当时年轻嘛,一个是适应性比较强,再一个呢没有什么负担,和牧民的关系也都搞得非常好。老乡都对我们挺好的,确实是内蒙古老乡一点都无私的那种……奉献啊……(记者:跟老乡的这种相处是平时会要跟他们经常来往还是什么?)等于说我们一个蒙古包,老乡家一个蒙古包,我们4个知青就跟老乡住在一起,唉呀那个确实太好了……(记者:这种好,您是指什么?比方说吃啊穿啊相互照顾吗?)对,主要是照顾,比如说我们知识青年一去,年轻人嘛都没有什么生活经验,尤其是在牧区的那种生活经验,那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不一样。再有一个天气,天气那太冷了,我们8月份去,到10月份都已经下雪了,然后那时正好我骑着个马到牧场去办事,去的时候这边迎风,回来这风向又变了,冻得我这耳朵啊当时都基本上就麻木了,冻成冰坨子了。老乡拿了个血给我洗搓,又拿羊肚子那个皮给敷在这个地方,就有那么半个月左右吧,就开始又发黑啊,又流那个黄水啊脓包啊唉,你看这皮肤一点也没坏。那时候我们确实也没什么钱,回北京,人家给你布票,用布票做衣服!一个人可能当时十几尺啊,反正很少,我记不清了。那时候布票很紧张啊,一家人可能是凑起来一年能解决一部分的新衣服。
 
记者:从2010年春天开始,他自筹资金,围封打井,带领工人拉来上万株树苗,移栽树木,播种树籽,好不容易完成了栽种工作,可是这批树苗成活率却不到5%,他先前投入的几十万元全都打了水漂。
 
喻中升:一个是看护问题,周围都是羊啊牲口啊,一到冬天了,哪都黄了,就你这点树绿着,牛、啊羊就容易来啃。所以说先是把这边场子都围起来,拿网子都围好,派人看管上,不让牲口进来。实际上这围也围了,人也派了,但是当地的那个觉悟啊真是不行,甚至于派的这个看管的人把他自己的牲口都往里放。一般的六七月份种,到了冬天看就不行了,到第二年再来,真是没有止境。
 
 
记者:来回种植又失败,不知经历了多少次。他一边查阅大量书籍,对正蓝旗的气候条件、土壤、降雨、地下水等问题做深入了解,还写出治沙立项可行性报告。一边顶着风沙种植,冒着酷暑浇水,始终没有放弃。
 
喻中升:你不收集这些材料,不分析气象条件啊水土条件,甚至于防护栏怎么操作、埋多深,怎么拉这个绳,都得学,学完了以后你写那个报告得写上,可行性报告,人家才批你。等于这个地不是说是划可你去干去,要经过那个发改委,我自己写报告立项,也请教过发改委,报告怎么写啊、得写哪几部分人家才能通过,所以说这是立一个项的,他不是说人家花费力气你去干,完全资金自筹,就是旗里面不负责这个钱的一部分。做件事就得做好,我的学生都在那看着我,喻老师北京人,知识青年过来了回来了,最后没弄成了就走了。实际上也没想真的能办不成,也没想到真的能办成,因为那沙地啊呀人跟天斗,尤其一个人去跟天斗那太困难了,满天黄沙的风吹过来的时候,就简直人太渺小。现在我这3000亩地啊,就说中了几十亩地、几亩地,一个人在那黄沙里头可能都不行。
 
记者:为治沙,喻中升到目前已经投入自己的积蓄一百万,一个本来可以颐养天年的退休干部,为了节省开销,他时常只吃一碗方便面、一个馒头,住旅店也只选择几十元的小旅馆。在我最初联系他采访的时候,他的电话始终打不通,见了面我才知道他的手机坏了。为了省钱,他买的300元的二手手机。
 
喻中升:我这手机啊特别不好弄,300块钱买的。我原来的(手机)不行了,300块钱,到那旧货市场小摊上买的,看这都是坏的。二手的。我想这坏了,肯定他就是比较便宜,可能性能还不错。(记者:这也是为了治沙那块省钱吗?)省钱,主要钱少。现在治沙主要是靠工资,社会有些赞助,不多,前年,政法大学校友会赞助了十几万,再有就是正蓝旗林业局给了十几万,所有这些都是要买树苗、给工人工资,其实我这掏的要比这多多了,投入有个100多万吧。怎么说呢,你要打井,网围栏,买树苗、种树,每年看护工人的工钱,只要一动就得要钱。(记者:投入都是您的比如说这些年积蓄包括退休工资都搭进去了?)就没有积蓄,等于是我这有了积蓄有了工资,就怎么说,就每一年吧得几万块钱。(记者:爱人孩子呢?他们的生活品质受影响吗?)不受影响,他们都有自己的工资。还有一些个就是校友啊去那干活的,往往也支持一两万,甚至几千,给我留下。(记者:这些钱您不在意吗?)我觉得钱就是拿来花的呗,花到哪你花到自己身上我觉得没什么意思,是吧?花在这种树上,给人家造福,不是挺好!手机能用就行了,不一定要好的是吧?衣服能穿进去,你看我这衣服,这还是一件好衣服了。(记者:多久没买过新衣服了?)基本上都是穿旧衣服,也有一两件好衣服,能够拿得出手的。
 
 
记者:家人们为此很心疼喻老,也曾经劝阻,不仅因为他已经70岁高龄了,还因为他曾经患过肝癌,做过肝移植手术,需要休养。
 
喻中升:刚开始那家里头肯定是不支持,甚至于给牧场领导打电话,叫我弟弟陪我过去。我以为他们陪我去,实际上他们去跟领导讲不要支持他干这事啦,他身体也不好。弄得当地领导也特别为难。后来我发现有些领导的态度有些暧昧似的,不是说高高兴兴的大家来干一件事儿,甚至于他们都往后缩,就觉得不好办了。我说这有点问题,我一了解才这种情况。(记者:那您怎么跟家人沟通的呢?)我就讲,我说我这个身体状况,谁知道多长时间就就不行了,我说我就办这么一件事,能够说办好了,就等于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一件事了。你们再不支持的话,那等于说我没有时间了,我天天在家养着行吗?那不是事啊对不对?后来随着苗草啊,草地草场地恢复啊,咱们种下的树苗长得挺好的,这家里头也觉得有信心了,觉得噢看来还是有效果,逐渐地他们也就不再责备了,甚至于到地里头跟我一起撒草籽啊、种树,挺高兴的了。
 
记者:我也电话采访了喻中升的弟弟喻中远。
 
喻中远:他做的这个事儿,家里知道以后都挺佩服他,因为他没有要求其他人做什么,他自己在做,也不跟我们伸手。他有一个英雄情结,责任心特别强,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考虑别人,不是考虑到自己。
 
记者:在交谈中喻中升也感叹,在大自然面前自己太渺小,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。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人帮忙一起做?
 
喻中升:怎么说呢这个事啊我倒是没有这么想,因为它毕竟是艰苦的。一个是要干活、要体力,再一个能够吃得了这种苦,你让谁去受着苦?你别说别人了,就是那些创业比较有成果的那些人,我也带去过不少这样的朋友,他们都说唉呀你这精神我很佩服,但是你就让我出点钱,我们都要有利润可赚才能出钱的,你这个等于是多少年才能有社会效益,甚至于有希望,是吧?我说我这个效益就是恢复了生态就是效益,没有别的效益,所以说没有报酬,只能有奉献。现在除非是谁要愿意无私奉献的话可以。
 
 
记者:十年的时间,经过喻中升的不懈努力,3000亩的荒漠现在已经是一片绿荫,当地老百姓受他的影响在观念上也有不少转变。(记者:现在这个树苗大概长得是什么样的了?3000亩都有?)
 
喻中升:3000亩地啊全都种过树苗,但是呢基本上就都死了,现在主要长的是黄柳,就柳条一样的,不是说一个大树那种。它是从地上,那个灌木。这个黄柳呢它一个挡风,挡住风以后呢,就逐渐地慢慢地下边的草、基土啊,可以恢复草场,现在那个草场基本就全都恢复,有个别的那么几片沙地,裸露大一点的有篮球场那么大,基本上都长草。对于我这个行为也好,还有对他们热爱场子,怎么为人民服务这种观念,我觉得比以前要强多了。当然这不是说我的影响,这也可能是国家整个大环境的影响。
 
记者:我也采访了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种畜场园场长、党委书记李炳臣。
 
李炳臣:我当时呢就觉得,作为一个老知青献爱心,也不指望能做多大的事,来回这么折腾了好几年,经过这10年的治理以后,原来那个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这个柳草,形成了一片很好的草场。工场所在地这块沙害就没有了可以说是。我们好多干部自动组织起来,每年也帮助做一些义务劳动,感染了一大批人。(记者:我还有一个疑问,就是他一个人去治沙,听起来真是挑战挺大的,我也会想为什么当地政府不做这样的事情,还是说这个荒漠面积太大了还做不过来?)不是不做,政府做的面积更大了,只不过他是个人出资出力做这些,很感人啦!这么无私去做这个事儿。所以说当地人对他很赞赏。
 
 
记者:为了持续完成治沙的心愿,去年喻中升拉来彩钢房在当地建了个房子住,还可以接待来帮忙的朋友或志愿者。
 
喻中升:前几年呢我到那住的地方都没有,基本上就住在老乡家里头,东家住一天,西家住一天,同事家、学生家,就这么住,甚至于那个牧场有时候就让晚上下夜的工人回家去,我替他下夜,老乡都挺欢迎的,我喜欢说说话,干几天吃的药没有了就得回北京拿药。但时间长了老这么住也不行,去年盖了一间彩钢房,我从北京拉的旧房、彩钢房到那,然后让人家给装上了。又弄了几个蒙古包,有时候高检啊或者政法大学的校友他们去支持的时候,让他们住着是吧,就基本解决住的问题了。我现在70了,干一年就要有一年的目标,这样我干不动了,我才能达到什么水平是吧,我是想种一片森林,就让它永久的保护住这块地。
 
记者:采访喻老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,这当中有敬佩,有心疼。老人一个人去内蒙古的荒漠治沙,这是多么难以挑战的事情!可他是那么地执着!这当中的情谊,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,让生命变得厚重、有力量,祝福喻老,健康!如愿!